Navigation menu

新闻中心

香港新千倍认购背后有三大逻辑

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 ■ 毛以荣:今年港股赚到钱了吗?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,如果从年初开始全程参与,即使每只新股只赢了很多,并在上市首日收盘时卖出(不含手续费),综合收益也将达到12.37万港元。 10月12日,港股今年共有69只新股上市,其中超过70%首日收高。更引人注目的是,18只新股公开认购均超过1000倍,其中“金叶国际集团”更是达到11465倍,刷新港股新年超额认购纪录。与此同时,新股首次突破率仅为23%,平均上榜首日涨幅约为38%。新股整体平均回报率较去年同期有明显提升。在剧组看来,港股申购频次达到千倍,体现了三个逻辑。一是一批实力雄厚、成长性强的优质企业成功在港股上市。从申购热度来看,港股优质新股申购热度通常较高。 Wind资讯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共有近745万人参与新股,5月份平均每只新股有10.8万人竞购。以热门股票“紫金黄金国际”为例。订阅人数高达35万,中签率为0.42%。从规模和结构看,香港IPO募集资金总额同比增长戏剧性地,行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。 10月12日,全年香港IPO募集资金总额达1872.42亿港元,同比增长227.72%。医药生物、新消费、高难度技术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在港股上市,注入了一批紧缺性强、市场增长潜力大的优质标的。与此同时,宁德时代、恒瑞医药等公司完成“A+H”上市,有效增强了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吸引力。其次,新的热情背后是体制改革、流动性改善、产业结构升级的共鸣。机构层面,今年3月,香港证监会发函更新规定,要求投资者参与IPO基金时至少准备认购金额的10%ing,并且动作极限被锁定10次。 8月,港交所将进一步优化IPO定价流程,允许新名单申请人有能力选择认购A或机制B机制,以提高新定价定价效率。流动性方面,全球资本“再平衡”正在加速,国际长期资金将持续涌入港股参与基石投资,释放大量流动性。第二市场也很活跃。香港联交所数据显示,截至9月底,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为49.9万亿港元,同比增长35%;首九个月平均每日贸易额为2,564亿港元,较去年同期增长126%。从产业结构看,年内港股IPO呈现两轮驱动格局“科技+消费”。消费、生物医药、制造等领域上榜数量大幅领先。新能源、智能感知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屡屡被感动。产业布局多元化是为了优化港股产业结构,增强市场抵抗力。第三,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,港股的新一轮繁荣也是全球资本中资持股不断增加的一个缩影。在中概股回归、内地企业加速“走出去”的背景下,香港市场作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“超级联系人”的地位被重新评估。近年来,香港联交所持续推进上市制度改革,降低专业科技公司市值门槛,设立“科技企业专线”,优化流程拒绝IPO进程,释放大量机构红利。不仅为投资者参与香港股市提供了沃土,也为全球长期资金提供优质中国物业提供了可靠的平台。展望未来,笔者认为,随着更高质量的新股上市、新榜机制持续规范,以及国际长线资金持续涌入,港股有望开启新一轮新榜轮动机会。但投资者也需要保持理性,不要盲目跟风,依然要根据公司情况加强判断。 (编辑:蔡青) 中国网经济网:股市信息来源于媒体合作社和机构。这是组里的个人意见。本文仅供投资者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。